H13原是美国的一个热作模具钢钢种,在我国称为4Cr5MoSiV1,简称:国产H13,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热作模具钢。H13钢之所以被广泛应用,是因为它具有高的淬透性、高的韧性、良好的切削加工性能、热处理变形小、在较高温度下具有抗软化能力,H13钢具有优良的抗热裂能力,在工作场合可予以水冷。以下是上海隆继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整理编辑的有关国产H13模具钢的热处理工艺和组织(包括:等温转变曲线、连续冷却曲线以及淬火、回火后的组织)。
国产H13(4Cr5MoSiV1)模具钢的等温转变曲线如上面题图所示(试验钢的化学成分为:WC=0.40%,WMn=0.40%,WSi=1.50%,WCr=5.00%,WMo=1.35%,WV=1.10%)。国产H13模具钢的连续冷却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(图中Ar为残留奥氏体量)。
国产H13模具钢经高温加热奥氏体化后,在800℃左右缓冷,有二次碳化物沿晶析出。过冷奥氏体在400℃~600℃极为稳定,可以在这个温区分级淬火,分级淬火温度宜取下限温度。加热温度低,冷却速度慢时,还会在淬火组织中出现贝氏体。淬火加热温度超过1070℃后,直径为200mm的工件油冷淬火时一般不会出现贝氏体。
国产H13模具钢中的碳化物大部分是M23C6型铬的碳化物,还有少量是MC型碳化物。将钢加热到1050℃~1070℃时,M23C6碳化物急剧溶解,加热到1100℃时基本溶完,因此最佳奥氏体化温度应选择在1020℃~1080℃温区为宜。从1070℃加热开始,奥氏体晶粒将明显长大。
隆继研究表明,对于要求热硬性为主的模具,应选取1050℃~1080℃加热,油冷淬火后硬度可达54~57HRC,晶粒度为9级左右。组织为细针马氏体+未溶碳化物+残留奥氏体,马氏体针长为1.5~2级,未溶碳化物呈点状,数量不多,有时有块状或颗粒状亚稳定共晶碳化物,组织见下面左图所示。
隆继实际应用证明,对于要求韧性较好的模具,可选取1020℃~1050℃加热,油冷淬火后硬度为53~56 HRC,晶粒度为9~10级左右,组织为细针和隐针马氏体+来溶碳化物+残留奧氏体,马氏体针长为l级左右,碳化物较多,但仍呈点状。在特殊情况下,可选取1100℃加热,油冷淬火后硬度可达58HRC左右,此时到达淬火硬度的极大值,晶粒已长大到8级左右,晶粒界清晰可见,马氏体针长达4级左右,并成排分布,碳化物数量已很少,组织如上面右图所示。
淬火加热应先经两次预热,冷却可采用空冷、油冷,也可采用分级冷却。分级冷却的分级温度最好选择低些,例如350℃~500℃,也有选择在500℃~560℃分级的。空冷或在500℃以上分级冷却容易使过饱和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析出碳化物,而在模具中心出现较多的贝氏体,在高温回火时出现贝氏体脆性,这两种后果都可使模具变脆,在作模具失效分析时上述两项是必检内容。
国产H13模具钢的回火温度以高于500℃、低于650℃为宜。530℃回火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+回火屈氏体,仍保持针状形态,如下面左图所示(经1050℃加热、油冷淬火、530℃回火后的组织,回火两次1.5h)。
国产H13模具钢经630℃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屈氏体+回火索氏体,针状形态基本消失,组织如上面右图所示(经1050℃加热、油冷淬火、630℃回火后的组织,回火两次1.5h)。在500℃回火时,出现回火二次硬化峰,回火硬度最高,峰值为55 HRC左右,但韧性最差。因此,回火工艺以及低温化学热处理,都要避开500℃左右,而在550℃~650℃回火比较适宜,回火应进行两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