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
不锈钢常见专用名词介绍
发布者:admin发布时间:2020-07-23 12:48:28
不锈钢常见专用名词介绍



奥氏体不锈钢介绍
现货价格查询
不锈钢中最重要的钢类是奥氏体不锈钢,其产量及用量约占不锈钢总量的80%,钢号也最多,奥氏体不锈钢牌号列入国家标准的有47个。经典的第--代奥氏体不锈钢称18-8钢,含铬约18%左右、镍8%~10%,是最典型最基本的代表钢种。其他奥氏体不锈钢均是在18-8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至今仍在大量生产的有我国1Cr18Ni9 和0Cr19Ni9(相当于美国AISI 302和304)等钢。第二代是1Cr18Ni9Ti(相当于美国304L)等钢,此钢产量最大,应用最普及。在18-8钢基础上添加2%左右钼的奥氏体不锈钢,也称作18-8Mo钢,如我国0Cr18Ni12Mo2Ti、00Cr17Ni14Mo2 (相当于AISI 316L)钢。这些18-8类钢均属常用或通用,是大量生产的基本钢种。奥氏体不锈钢可分为铬镍不锈钢和铬锰不锈钢两大系列,前者是奥氏体不锈钢的主体,后者又称为铬锰氮不锈钢或铬锰镍氮不锈钢。
 
奥氏体不锈钢特性
(1)耐蚀性:与其他类不锈钢相比,其耐蚀性是最好的一类。
(2) 韧性、塑性和可焊性 :有优良的韧性和塑性,容易进行各种复杂的冷、热变形加工,并具有优良的可焊性。
(3) 磁性和热导率:纯奥氏体不锈钢无磁性,不能通过相变,只能通过冷加工强化,与铁素体钢相比,其热导率低而线胀系数大。
(4)主要缺点:镍的价格昂贵。使用中的主要危险是局部腐蚀,并与晶间腐蚀密切相关。经受480~850°C左右加热(称敏化)后,在某些腐蚀环境下使用,会发生晶间腐蚀。20 世纪30年代初贝茵等人提出著名的“贫铬理论”,把敏化归于在晶粒边界富铬碳化物的析出,引起晶界邻接区的“贫铬”,这种存在晶界贫铬区的钢具有晶间腐蚀倾向。此理论为大量实验所证实,已达成共识。
产生敏化态晶间腐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钢中含有一定量的碳元素,若将碳含量降至其固溶极限(饱和值)以下,基本可避免晶间腐蚀。后来就出现了超低碳不锈钢(C≤0. 03%),也即在钢号前面加“00” 或“000” 的不锈钢。
(5) 刀口腐蚀:在焊缝与母材熔合线处因腐蚀造成的沟槽,称刀口腐蚀,这是稳定化奥氏体不锈钢本质所决定的难以克服的缺点,刀口腐蚀或热影响区腐蚀,可采用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予以防止。
 
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
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推广应用这种新钢种,取代已过时的1Cr18Ni9Ti。最有代表性和通用性的超低碳奥氏.体不锈钢00Cr19Ni11和00Cr17Ni14Mo2 (相当于美国AISI304L和316L),也是第三代不锈钢的典型代表。
 高纯奥氏体不锈钢
20世纪70年代以来,我国不锈钢的主要发展方向是高纯化和微合金化,即降低有害杂质和添加少量有益元素,从而改善各种性能,达到所谓最佳化的效果。20世纪70年代发展了硝酸级CrNi奥氏体不锈钢和尿素级CrNi-Mo奥氏体不,锈钢等。如高纯18-8型000Cr19Ni15(简称C18)钢等。
高硅奥氏体不锈钢
硅是主要耐蚀合金元素之一。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末,开始发展耐浓硝酸腐蚀用的高硅奥氏体不锈钢,近30多年来发展迅速,广泛推广应用,其铬含量8%~25%,镍.14%~25%。高的硅含量提高了在98%浓硝酸中耐全面腐
蚀性能(在稀硝酸中正相反)和抗氧化物应力腐蚀及点腐蚀性能。应用最广的是00Cr14Ni14Si4 (简称C4)钢。
 
高钼奥氏体不锈钢
钼是不锈钢中常用主要耐蚀合金元素之一,也是提高不锈钢抗点腐蚀和缝隙腐蚀最重要的元素。钼含量一般不大于6%。1933年法国研制的20-25Mo型钢,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,多为超低碳型,主要用于硫酸、磷酸和醋酸等有机酸以及海水等介质环境。除经典的20-25Mo型外,还有18-8Mo型,一般含钼量4%~5%,最高达7%。
 
铬锰奥氏体不锈钢
镍是形成和稳定奥氏体的主要元素,但属于稀缺和昂贵的金属。为此发展了以锰、氮代镍的不锈钢(也称节镍奥氏体不锈钢)。